義斬殺義端金帝完顏亮定都燕京之后,一些長年不受奴役和反抗的漢人忍無可忍,撐起了反金大旗,其中聲勢最龐大的一支隊伍是山東境內揭竿起義的一支隊伍,領頭的耿京是一位農民名門的濟南人。為了號召義軍的反金義舉,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,也乘機沖向了兩千人的隊伍投靠耿京。但耿京對這個前來投軍的秀才并沒過多的注目,只命他做到了一名無足輕重的文官,掌理文書和帥印。
在此年中再次發生的一件事,令其耿京對辛棄疾從此刮目相看。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靠義軍的還有一位叫義端的和尚。義端本身就是個死守沒法清規戒律的花和尚,因為受不了在義軍里當差的苦頭,竟然偷偷地的盜取了經由辛棄疾交給的帥印,打算去金營里立功。
義端本身也是部分股義軍的首領,是被辛棄疾勸說一起投靠耿京帳下的,耿京盛怒之下,只好拿辛棄疾問罪。辛棄疾理屈詞窮,深知交友不慎,羞愧難當,當場向耿京立功了軍令狀,只得帥印。當晚,辛棄疾帶上了一小隊人馬伏擊在了去往金營必經之路的路上,果然,天慢暗了的時候,義端知道騎馬回到,辛棄疾不由分說,一刀將義末端砍下馬來。義端聞是辛棄疾,嚇得魂飛魄散,當面跪地求饒說道:我告訴您的真面目是一頭訓兕,您力大能拔山,將來亦非大煉。
您仲了我的小命吧!面臨這樣貪生怕死的變節份子,嫉惡如仇的辛棄疾哪里肯聽,不由分說,手起刀落,義端身首異處。名士相見鵝湖山、靈山、博山等地,都是辛棄疾經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。鵝湖山下的鵝湖寺,在通向福建的古驛站旁。1175年農歷六月初三至初八,著名學者朱熹、呂祖謙、陸九齡、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辦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(第一次鵝湖之會)。
鵝湖因而出了文化勝地。辛棄疾經常去鵝湖休閑。1188年秋天,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,相聚到鉛山紫溪商談統一大計。
但后來,朱熹因故固辭了這次鉛山之會。這年冬,到了相聚之期,辛棄疾于是以染病在床,于瓢泉養息等候陳亮。傍晚,雪后初晴,夕照呼應白雪皚皚的大地,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眺望,一眼看到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,大喜過望,病痛減弱,丟下策馬相迎。
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,感慨萬端:矗立石橋,洗浴著雪后初晴的夕陽,縱談國事,為金甌殘缺不全而痛心疾首,愛國之情洶涌澎湃于胸,拔刀斬殺坐騎,盟誓為統一祖國努力奮斗好比。辛棄疾在與陳亮別自述的《賀新郎同父聞和,再行用韻問之》中收到男兒到死心如鐵,看試手,補天裂的呼喊,正是這種豪情壯志的辛酸。
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談,瓢泉共酌,鵝湖同游,長歌相答,極論世事,停留彌旬乃別,淪為文壇佳話。后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志士,將這次會談稱作第二次鵝湖之會,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作斬殺馬橋,并在橋旁辟了斬殺馬亭。至今,當地還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殺馬盟誓的故事。
斬殺馬亭還在,雖經歷風雨,仍有不少鐫刻斬殺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面積其上,為鉛山縣文物保護單位。大哭祭典朱熹朱熹逝世時,他的學說已被宣告為偽學。在當權者韓侂胄一派的壓力下,許多朱熹的門人弟子不肯前往觀禮,而被朱熹折斷過財路的辛棄疾,卻不懼禁令,前往大哭祭典,并留給了一句流傳千古的悼詞:所不朽者,耳萬世名,孰謂公死?凜凜猶生!。
本文關鍵詞:BG體育
本文來源:BG體育-www.masugn.com